主席的話 - 麥淦渠(第24屆理事會主席)
「香港華人四百萬, 中文沒落百多年,
為什麼,五千年文化傳統捨棄了,華人不能用華語?
我們要行動,我們要醒覺……」
上世紀70年代的香港年青人,唱著這首《中文運動歌》,標誌着他們開始了文化尋根之旅。奇怪的是,雖然大家都不會說國語(普通話),卻都是用國語唱出這首歌。
1970/80年代的香港年青人,在課餘或工餘的時間,都喜歡暢遊神州大地,足跡遍及長江長城、黃山黃河。說好普通話,成為了他們認識祖國的鑰匙。
1980/90年代的香港年青人,趁著國家改革開放大潮,紛紛北上尋求發展機會。本社畢業的衆多學員,可以在北京、上海和廣州成立「同學會」,在每年舉行的交易會和展覽會裏,也可以看到他們的蹤影。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上、在促進香港人對國家的認同上,本社有著一定的貢獻。
直至香港回歸前後,香港政府在推廣普通話方面終於行動起來。「兩文三語」的教育政策包括了普通話,中、小學開辦普通話科為核心課程,社會上也開始舉辦普通話日、普通話週的活動。在這段時間裏,本社在天水圍竭力創辦了以普通話為教學語言的學校,也繼續舉辦了多項民間推普的活動,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有:和教協、教聯兩大教師團體舉辦「我愛香港」校際普通話朗誦比賽,以及和大灣區城市合辦「穗、深、珠、港、澳」五地區的普通話交流營。
可是,從十多年前開始,香港人學習普通話的熱潮倒退了。在新高中學制推行後,中學文憑試取消了普通話科,也有學校放棄了「普教中」。在這趨勢延續下,一些年青學生群中,甚至出現了「本土拒中」的思想,令人非常擔憂!究竟為什麼,五千年文化傳統捨棄了,華人不願說華語?
相信中央政府也察覺到這股逆流。國務院教育部在去年6月發表的《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(2021)》中,建議香港法律列明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、將普通話教育適度融入考評體系、與廣東合作推進普通話教學。我們期待新一屆的香港政府,會切實執行推進普通話教學的政策。
根據我們四十多年來的經驗,知道若要「天下華人是一家」,必須先要「人人都說普通話」!為此,本社已經向特首候選人提交建議書,並作好準備配合政府這方面的政策。